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 |
历史组廖宝生教与学改革研究心得(2) 二维码
31
发表时间:2021-07-01 22:58 高三历史讲评课的再提升 三明一中历史教研组 廖宝生 高三考试频繁,过去“考过、讲过、评过”而学生一无所获的讲评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试卷评讲课中,但是“注入式”、“满堂灌”的讲评也是常有,教师讲得“唾沫横飞”,硬把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听得也“昏昏欲睡”。就当前实际常态讲评课,民主式试卷讲评课比较有效,前教师对试题、试卷备课充分,上课时问学生,哪些题不懂,学生说哪题不懂就讲哪题。但是,也常出现教师只针对个别“能说会喊”同学的错误问题讲解。因此,关注重点转变为学生、扩大讲评的覆盖面、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提升讲评课效率的关键。 首先,讲评前教师要了解学情,这是提升历史讲评课效率的大前提。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详细批改作业或者试卷,并认真做好统计工作,包括对题目、答案及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评价,每道题目的错误率、得分率、平均分等,做到心中有数。讲评时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加以剖析。 其次,讲评前教师对学生和题目答案要心中有数,这是提升历史讲评课效率的小前提。教师自己要亲自做题,切实掌握题目难易情况和参考答案,预判和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教师也可以在针对高错误率问题,进行错题归类和拓展,给学生归纳解题方法和技巧。这样做完善知识框架,提高做题技能,讲评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学生也会比较爱听。 再次,放手让学生说题,变“结论式学习”为“探究性学习”。高三历史讲评课,学生都已经做过并核对答案,学生对题目的解答已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试卷讲评教师大可不必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讲。学生说题就是老师通过多媒体把这些典型、易错的题目展示出来,让学生走上讲台,把审题、分析解答和回顾总结的思维过程说出来。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系统解题,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解题技巧的提高。 由于问题来自于学生自己,他们解决起来更主动,所学的知识就要比以往掌握得更牢固。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这样的讲评方式的,认为将枯燥的老师讲评变成了有趣的学生讲评。有时,不同小组之间还存在竞争和辩论,整个课堂的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而且从后期检测看,通过学生说题方式讨论过的这类试题再次出错的比率总体上明显低于教师讲评的题目。 最后,讲评课结束后完成“错题集”。再精彩的试题讲评也只有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会有价值!讲评课结束之后,务必要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反思、消化、总结、提炼的过程,完成“错题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试卷讲评完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及时将自己做错的题,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题,又或者虽然没有做错但比较典型的题目收集到“错题集”中,注明正确答案及解题思路,并对所订正的题目的困惑、想法和从中受到的启发,写在“错题集”上。 教师要对学生“错题集”加强检查和监督,耐心地予以指导,并选取总结得好的学生做示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错题集”中错题进行分类整理,如按错误的原因分为概念模糊类、粗心大意类、顾此失彼类、图表类、技巧类等;同时又要注重对错题的分析与总结,当同一类型的错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要对之进行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归纳。 文字:廖宝生 编辑:魏栎婷 初审:陈俊财 复审:林永全
文章分类: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