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全站搜索
网站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副标题

website qrcode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

详细内容

我校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系列活动

 二维码 61
发表时间:2020-04-06 16:30

为落实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根据省文明委年度工作安排,我校于4月1日至7日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系列活动。

4月1日至7日,我校各年段各班级组织开展了网上“清明祭英烈”活动。

4苏春艳_副本.jpg

     网上“清明祭英烈”活动通知、学生完成截图

4月1日,发出《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

4苏春艳_副本1.jpg

《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文本及通知截图

清明节期间,学生会、社团部分部门继续开展线上战“疫”活动。

音乐社作品




文笔诗社作品

为了春回大雁归
      文笔诗社   高一(2)班   康燕芬
   滴——滴——
   2019年12月的一天
   一位肺炎重症患者
   被推进了急救室
   新型病毒张开了
   它丑恶的獠牙
   一场人与病毒的战争
   就此展开
   
   2020年1月19日
   疫情开始蔓延
   新型肺炎席卷全国
   来势汹汹
   而后几日
   春运迫停、武汉封城
   全国上下人心惶惶
   
   但是,
   灾难来临时
   总有人临难不避
   数万医护人员
   披上战袍
   立下铮铮誓言
   奔赴抗疫前线
   
   无数人在这个特殊时期里
   无法与家人团聚
   却依然无怨无悔
   长期佩戴口罩的他们
   还需忍受着痛苦
   和精神上的疲倦不堪
   却仍旧坚持在战疫一线
   
   他们
   身着白衣
   心有锦缎
   不计报酬
   也无论生死
   只是为了
   山河皆无恙
   人民皆可安
   
   但无论灾难如何
   中国人的心永远在一起
   我们
   同气连枝
   共盼春来
   为了春回大雁归

风月同天道不孤,山河无恙行不独

----疫中有感

文笔诗社   高二(13)班   王芳强

己亥岁末,今夕庚子伊始,无往日之熙攘,无正旦之愉欢。马路街上,无几人行游,抗疫军前,千万人奋斗。疫况之艰,人尽知矣,而犹有千万者逆行于疫。其青春耀于疫况,泱泱华夏亦奋于苦境

烽火硝烟,江山激昂。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春风终会再绿神州,华夏终会再沐朝阳。

临疫,奋勇而行,钟南山者,八十余老翁也。应享天伦之乐,儿孙绕膝之欢。然国需用之,使其后十七年复蹈之抗于疫前。为武汉所流。亦证其非为利而进。而其为民,为国家,为天下,为盛世太平也!国需用之,虽为白发,仍出,抗于疫前;国承平,藏于世人中。中华所以有如此之人才者,雄于东方也。

临疫,推锋径进。青丝乌儿,亦不为之所惧,而身先士卒也。单霞者,护也。以免交感,剪其黑发,身着卫服,奋于疫前,於升余琳者,新婚夫妇也,却月行之机票,往与死神夺命。此二事者,仅其一也。世皆知无岁月静好,或为之负重而行耳。不知有白衣天使,乌儿换却衣裳,学而前者,医人疾苦,与死神夺人之生耳。白者防服者,是其与死神争者之甲也。桃花盛开之日,其自归来之时。

临疫,海外同心。海外华侨币资返于国,为国解急,不一大爱乎?其青春长于疫。与邻之巴基斯坦,举国之力以集资。饰运至中国,是巴铁之情!此二者,是其一也。即是疫罩下之世,亦不乏人之温暖。继往开来,浩浩荡荡。孤灯千家候黎明,泱泱华夏动乾坤。中华定将舒天昭晖,磅礴东方。

当是时,动之岁莫若静之岁;动之步莫若静之意;动之动莫若静之任。 众人于后方者,有一热,遂发一光。其青春之光芒,闪烁于疫。华夏亦奋起于困苦。

漫漫长途,终有回时,余味苦涩,终当归甘。鲁迅尝言:古有埋头苦干者,为民请命者,舍身求法者......皆中国之脊梁也”。此一代少年,奋勇一线,学前者而医人疾苦,一己之力,以币资倾于国也,其为下代之年少者而为最美之法。乌儿应有之法也。

此场疫岂不为试金石耶?医护奋于前者之后,为十四亿华夏儿郎也!千万人集力以抗疫。然亦有因发难财者,为谋利也。此试金石试人心,使中国见其内,亦需自医也。无然一不可越之冬,而无一春不至!曙色不远,将来可期!

风雨虽行,山河无恙;天地犹在,民安国泰!心无他念,但愿青丝乌儿不摧锋于疫,医者仁者可闲居,钟翁可享天伦,儿孙绕膝之欢。世人闲而叹曰:中华者,盛世太平也。

中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步三百米甬道,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天佑华夏!疫况之后,华夏必将雄踞东方。

宣传部战“疫”画册

宣传部4月2_副本.jpg

记者团战“疫”之书

     只要明天还在,终会春暖花开

           记者团   高二3   张睿清

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冰雪终会慢慢融化,春雷定将滚滚到来。——题记

城市沉重的呼吸着,戴着的蓝色口罩像是人们可以抓住的最后希望。爆发的疫情像是一张灰色的巨网,撒在全国各个角落,人们无处可逃。医院里沉默着,忙碌着,处处是看不见的病毒,无力的病人,忙得脚不沾地的医护人员。这是2020年的伊始啊。

起初只是一座城,几个数字,一条条不可捉摸的信息,而后我们困守一隅、关注着方寸屏幕那端的世界:地图上那些陌生的地域被标注,而距离却离自己越来越近,病例数字节节攀升······当一切堆积、迫近,势不可回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在其中。忘不了看着电视上循环播报的疫情信息,不变的蓝色背景和刺眼的、天天上升的患病人数;忘不了被频繁刷屏的消息所带来的内心焦虑;忘不了喧嚣城市一夜之间变得空空荡荡的失落;忘不了无数医院急切的请求“我们真的没有物资了”。那段时间,在风暴之眼的人们,在迷雾还笼罩在真相上方,在疫情还没大面积扩散的时候,阴雨就已经滴落在了肩膀上。拥挤的三甲医院里,患者、取药的人、医生也许就这样擦肩。在医院后门的破门板上,像以往热闹的早餐店摆桌在外,吊水的人甚至连一小把板凳都摆不下。

而今,摆脱了当初的手足无措,反击的战役早已打响。火神山、雷神山业已落成,医疗人员纷纷驰援前线,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支援,荧幕上,一个个名字和身影汇成黯淡疫情中难得的温暖和力量,触动着所有人。身患渐冻症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呼喊“我们要保卫我们的武汉,保卫武汉人民。”,他身先士卒,坚持奋战,将自己的病情放在疫情之后;耄耋之年,钟南山院士呼吁人们“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毅然逆着人流、投身疫情战场的第一线,成为人们抗击疫情的一记定心丸;日本向中国捐赠百万口罩,留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在被“基建狂魔”的背后,是一群设计者不眠不休争分夺秒地绘制战图,是一群勇敢善良的人穿上盔甲,不分昼夜地与疫情奔跑。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操着不同地区的乡音,却同样奋不顾身,挑战极限,托起“火神山”,创造中国速度。其中,有一位因为疫情留在武汉的建筑工人梅西。他一共参与了7座方舱医院的建设,进过监狱,睡过马路,降过工资,吃着泡饭就榨菜…但是他的朋友圈里没有什么抱怨,只有乐观,偶尔还有点浪漫,甚至还会安慰别人。他,他们,是真正的基层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与数日不眠不休撑起了国家基建。

灾难面前,固然有人性之劣根显露,固然有消极之态度显现,但更多的是穿上铭刻责任与爱的战袍的普通人,携手冲刺在每一天的彷徨和迷茫之下,趟过黑暗,人间仍然明媚而鲜亮。

于伤口处生出了花朵的国家,擦干泪眼迈向远方的民族,不论是何天灾,那始终不变的爱与温暖,像斑驳的光辉,终会点亮因病毒弥散而暂时灰暗的土地。因为明天还在,终会穿暖花开。看!天快要亮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记者团 高二(3)班   林珺

广大的读者朋友们:

最近这些天,武汉生病了。来势汹汹的肺炎考验着每个中国人。每一次数字的跳动,都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可就在所有人都将目光聚焦在湖北,聚焦在武汉时,有这么一群人,正孤立无援地等待救助。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外地武汉人。他们说,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成了众人眼中的“瘟神”。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如过街老鼠一样,被人人喊打的局面。很多侥幸与病毒擦身而过的湖北人,在本该得到帮助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只有冰冷的语气和厌恶的眼神。

不可否认的是,在武汉疫情不断扩散的时候,的确有一些人在社交网站疯狂炒作,声称要“带走病毒,逃离武汉”。他们很自私。有人说得知封城的消息后,火速打包行李赶往火车站。有人说自己和发烧感冒的朋友,吃了退烧药,从武汉跑了出来。更可恶的是,有人甚至在叫嚣说我们来传播病毒了。这些消息无疑加重了其他省市对整个湖北人的排斥。一时间,同胞之间的攻击在不断升级,“抗疫”变成了“恐鄂”。

但实际上,这些叫嚣着要将病毒传播到其他地区的人,只是武汉上千万居民中极少的一部分。在武汉疫情逐步扩散的同时,不少武汉人正想尽办法,为这座生病的城市多出一点力。有对经营着餐馆的夫妇,在看到医院的朋友吃不上饭,凌晨三点过后只有方便面时,他们立马发布消息说:只要是医院医护人员需要吃饭,24小时在线支持所有医护人员。还有更多的人,呼吁周围的人做好防护措施,不断为自己加油鼓劲,希望武汉能早日渡过难关。

基辛格在《论中国》里说过一句话: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着。这些武汉人,就是那群最勇敢的人。一条武汉市民晚上高楼间喊话的视频,让人笑着笑着就看哭了,“对面窗户打开,吵下架啊!”心酸中流露出的喜感,却成为了武汉人民在大难面前“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别样诠释。

他们的城市生病了,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也不希望自己放弃过年放弃团聚,甚至还将生命置之度外,换来的却是指责、谩骂,甚至侮辱。处在疫情中心的他们,才是如今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比我们更希望这场灾难尽快过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上阵拼搏的不仅仅是那些白衣天使、最美逆行者们,还可以有每一个普通人。比疫情更可怕的是冷漠自私的人心,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去伤害无辜的人。在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的同时,也请向与我们守望相助的湖北同胞们,致敬!

  加油,我们一定能共渡难关!

书画社作品

5F9ECF12@EF43FE62.E2A08C5E.jpg_副本.jpg

文学社作品

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文学社   高二(15)班 陈羽轩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道“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这句话,是现如今中国的写照。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在危难时刻,无数的平民英雄挺身而出,与人民共存亡与国家共患难。他们尽管不起眼,但是在他们身上所熠熠闪烁着的,是时代的光辉。

疫情当前,身为老百姓的我们,宅在家里,就是为祖国做了贡献。但仍有一批人,他们“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主动请缨上“疫”线。他们或许是妻子、是丈夫、是子女...“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铿锵誓言下,他们用身躯,筑成了一道疫情防护墙。因为被需要,所以勇往直前;因为被需要,所以义无反顾;因为被需要,所以永不言弃。他们,以平凡成就不平凡。

“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的更快,每一种爱,都刻进武汉的心脏。”这是武汉最新城市宣传片里的一句话。这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看到了中华儿女面对疫情的奋斗决心;看到了令人热血沸腾的中国力量。

疫情发生前,中国的口罩日产量约为2300万只,到现在的日产量近两亿只。近八倍的高速增长背后,是中国的科技实力的见证。中国人民逢水开路逢山架桥的强大力量,令世界震撼。

疫情当前,我们看到了大国的魄力与担当。中国在控制国内疫情的同时,也在密切关注着受疫情困扰的世界各国。中国从不吝啬对世界的援助,无偿捐献中国处方与医疗用品。中国所思、所想、所做的,都是如何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那些所需要的国家和人民。同国际社会一道守望相助,相互支持,最大程度地去抢救,去维护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中国,是一个英雄的国家。”中国人民不放弃,不懈怠,争分夺秒抗击疫情。每一个中国人,都扛起了自己身上的一座山。

爱与希望,怀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从今往后,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疫”见

文学社   高二(3)班 肖懿

2020年,可能是我这一生最难忘记的年份。年初,澳洲大火染黑了澳大利亚大陆的天空,这火未燃尽,新冠疫情又牵动世界人心。当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行动着,将要回家与亲人团聚时,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他们无所适从。武汉告急!湖北告急!一场艰难的战“疫”,却是在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爆发。这一战,让我们见到了一群不畏艰险的人们。他们活跃在抗疫一线,保护着后方的人们。

最开始行动的,是一群平凡的人——农民工们。他们是城市的建造者,在疫情爆发的第一刻,他们放弃了返乡与家人团聚,毅然决然的留下,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做好工作。在他们的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工作下,火神山、雷神山两座方舱医院拔地而起,使医院床位不足的问题得到了缓解。更令人感动的是,在这之后,那些勇敢又可爱的人们,选择了放弃了加班的工资,为了这场全国战“疫”早日胜利,将它们捐献给了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他们是这场战争中的功臣!

这场战争,我们不能忘记每一位前往抗疫一线的医生们。从钟南山院士到李文亮医生,这些“最美逆行者”们,用生命危险,阻挡了病毒继续传播的脚步。防护面罩下,是他们被口罩勒出的一道道痕迹;防护服下,是他们已被汗水浸湿的衣衫。在第一时刻,他们前往了最危险的地方,同死神做斗争,将那些处于生命危险的人们救回,给他们继续活下去的机会,而他们中的有些人,却不幸感染病毒而死去。姑娘们为了方便穿上防护服,剪去了自己美丽的长发;为了不因为脱下防护服而导致浪费时间,那些医生们甚至一天不上厕所。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他们带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出发,在这场战争中,他们一定会为我们创造胜利。他们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英雄!

不仅是这两类人,无数的普通人们,为这场战争做出了贡献。无论是风雨无阻的快递小哥,还是为抗疫一线持续支援的货车司机,无论是那些继续工作的人民警察们,还是每个在家配合抗疫工作的人们。我相信,这场战争在中国,以及世界人民的抗争下,终将被人类打败。

清明祭奠烈士的响声响起,全国上下都在默哀着他们。我突然想到臧克家先生的那句话:“有的人活着,但是他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真正的死亡,不是生命的逝去,而是从人们的记忆里遗忘。这群伟大的烈士们,将由我们来永远铭记,他们将会永垂不朽!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国家不会忘记他们,世界也不会忘记他们!



图文:杨李萍

编辑:杨李萍

审核:李秀其